
彭玉文告訴記者,水花生偏堿性,不適合養殖水蛭,養水蛭只能用水葫蘆.目前,他養殖的水蛭已經全部捕撈完畢,這兩天正在清理網箱中的螺螄殼,為明年的養殖做準備。
彭玉文生于1978年10月,是一個很有經營頭腦的年輕人.28歲前,他小打小鬧賺了一筆錢.2006年,多方籌資購買了一輛旅游車,以宜昌為基地,向全國各大旅游景點發送旅客,自己同時兼旅游車司機。
賺得第一桶金后,由于孩子要上初中,2014年10月,彭玉文挈婦將雛回到了老家王場鎮許臺村,流轉了一部分土地,種起了大棚蔬菜.與此同時,跑遍全國、見多識廣的他還準備進行其他方面的投資。

剛開始,他準備養豬,但考察后,發現辦養豬場對周邊環境有一定的污染,于是放棄了.后來他發現養殖水蛭是一條致富好門路.雖然初期投入大,但利潤高,且市場上供不應求,即使水蛭中途死了,也可制成干品出售.于是,他在本組流轉了7.5畝土地,開始養殖水蛭,并拿出1萬元學費到荊州拜師學藝。
2015年清明節前,彭玉文又在王場鎮施場村流轉了17畝地開辟了新的基地養殖水蛭.建基地、買種苗、購餌料、請幫工等總共花費了40多萬元.由于在荊州學習養殖技術時,對方有所保留,致使彭玉文在養殖過程中種苗及成品大量死亡,死亡率在四成以上.年底,彭玉文一算賬,兩個養殖基地虧損20多萬元,而他種植的6個蔬菜大棚卻順風順水,賺了6萬多元。
作為十里八鄉開展這種另類養殖的第一人,剛開始損失就如此巨大,左鄰右舍議論紛紛,彭玉文也有些心灰意冷了.到底是繼續養殖水蛭,還是改弦易轍投資其他項目?經過認真分析思考,他還是覺得水蛭養殖前景很好.虧本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不成熟.他橫下心來,決定繼續養殖水蛭,大不了一切重頭再來。

彭玉文告訴記者,養殖水蛭技術要求很高,初期投入也很大.水蛭對水質要求很高,并不是老百姓所說的"到處都有螞蟥".為此,他每天早晚都認真觀察水質及水蛭采食情況,及時調整水質,將病死的水蛭予以清除.兩個基地每次要投喂鮮活的螺螄1500斤左右,4個工人,每三天投喂一次,水蛭餌料螺螄有專人捕撈供應。
談起水蛭的功效,彭玉文如數家珍.他說,水蛭俗名螞蟥,水蛭制劑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,是我國傳統的特種藥用水生動物,其干制品炮制后可用于中醫入藥.因野生自然資源銳減,隨著水蛭藥用價值的深度開發,其市場需求潛力巨大,具有治療中風、高血壓、清瘀、閉經、跌打損傷等功效,還可應用于化妝品領域和保健食品領域.目前,他養殖的水蛭主要由販子收購后賣給全國各大藥廠。

目前,彭玉文又在王場鎮紅橋村流轉了23畝土地,于本月19日動工改建養蛭池,準備明年再大干一場.按此行情,他明年的純收入將突破百萬元。
彭玉文介紹,水蛭養殖是一項高投入、高產出,當年見效的產業.他帶的一個襄陽的徒弟,今年僅投入6萬元養殖水蛭,近日出售后就獲純利10多萬元。
